Fiduciary Duty——誠信責任、誠信義務、受信責任、信義義務

字號:

Fiduciary:An individual in whom another has placed the utmost trust and confidence to manage and protect property or money. The relationship wherein one person has an obligation to act for another's benefit.
    【注】 對于fiduciary,《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為:“作為名詞是指一個有受托人或者類似于受托人特性的人,該特性包含著信賴與信任,要求審慎的善意與誠實。作為形容詞是指信托之特性,具有信托之特點,與信托類似的,與信托相關的或者建立在信托或信任基礎上的”。英國P.H科林在其法律詞典中對“fiduciary”的解釋為:“作為名詞,是指其他人的受信托人或處于信托位置的人”。
    公司董事和受托人等,因為其身處位置,對委托人或有關的受益人都負有誠信的責任,基本上,誠信責任就是不能以位或權而謀私,凡事均以委托人的利益為前題。
    『箋』 fiduciary duty(誠信責任)理論源自于英國衡平法,其產生距今約有上千年的歷史。信義義務揭示處在信托法律關系(fiduciary relationship)中的受信人必須對委托人和受益人負有的誠信(faith)、忠實(loyalty)、正直(candor)并為其利益工作的義務。在衡平法律關系中,受信人處于一種相對優(yōu)勢的地位,而受益人則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委托人將某種利益的所有權交付給受信人,受益人的利益獲取取決于受信人的行為,受信人對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服務不能夠按普通的專業(yè)服務標準約束,法律上對其提出了強制性的信義義務,以保護受益人的利益和信托法律制度的莊嚴和威力。
    至于董事是否對股東承擔信義義務在學界存在不同的理解,一是廣義解釋信義義務的適用范圍,認為董事對股東負有信義義務;二是從狹義角度解釋董事的信義義務,認為董事只對公司負有信義義務,董事對股東的信義義務只是在極個別的案例中出現(xiàn)。信義義務的具體內容因受信人所處的地位和職責而有不同。法律上可以分類為積極的作為義務(prescriptive duties)和消極的不作為義務(proscriptive duties)。作為義務還要求受信人在處理受信事務時履行必要的謹慎義務;不作為義務則強調避免利益沖突,從而履行忠實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