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筑師(場地與建筑設計)輔導:中國古代建筑史(封建社會初期)

字號:

三、封建社會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
     此階段包括: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戰(zhàn)國時戰(zhàn)亂頻仍,“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對諸侯國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規(guī)模擴大是這一時期的特點。戰(zhàn)國七雄各國的都城都很大,以齊國的臨淄為例:大城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內(nèi)居民達7萬戶,街道上車軸相碰,人肩相摩。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測是齊國宮殿所在地,其中有高達16m的夯土臺。在陜西咸陽市東郊發(fā)掘的秦咸陽一號宮殿是一座以夯土臺為核心,周圍用空間較小的木構(gòu)架建筑環(huán)繞的臺榭式建筑。該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設施,顯示了戰(zhàn)國時期高級建筑已達到的水平。當時的木工技術,從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土的戰(zhàn)國墓的棺槨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樣的榫卯,說明木工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河北平山縣的戰(zhàn)國中山王的墓中出土了一塊銅板錯銀的“兆域圖”,該圖大體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稱、尺寸、地形位置的說明,并有國王詔令。此圖被譽為中國現(xiàn)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總平面圖。
     (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他每滅一國,就在咸陽北坂上仿建那一國的宮室,這在建筑技術,建筑風格上起到了交流融會作用。秦代的都城與宮殿均不遵周禮,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廣闊地區(qū),彌山跨谷地修建。膾炙人口的阿房宮是秦始皇擬建的朝宮的前殿?!妒酚洝酚涊d“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絡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把數(shù)千米以外的天然地形,組織到建筑空間中來。這種超尺度的構(gòu)圖手法,氣魄之大,正是秦這個偉大帝國氣勢的反映。秦始皇的陵墓——驪山陵,尚未進行考古發(fā)掘,陵體遺存邊長350余米,殘高仍在43m以上。附近農(nóng)民耕地時,常有一些建筑構(gòu)件出土,近年在墓東側(cè)發(fā)掘出的“兵馬俑”,轟動世界,“秦俑學”已成為一種專門學科。史書中說墓中具有 天文地理、宮觀百官、奇珍異寶,當非憶測。修馳道、筑長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設。
     (三)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王莽新朝)
     西漢在渭水西岸建長安城,其中包括了秦代未毀的部分宮殿。又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輪廓曲折、附會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稱“斗城”。城內(nèi)布局全未按禮制對都城的規(guī)定,宮殿與民居雜處。全城面積36平方公里,有城門12座,城內(nèi)有五座宮城、八街九陌、168閭里。在漢長安南郊出土了11座“禮制建筑”,應為王莽九廟遺址。其中一座周邊有圜水的建筑,仍屬有土臺核心的木構(gòu)建筑。漢代的陵墓仍屬土壙木槨墓,用黃腸題湊。陵側(cè)建陵邑,遷各地豪富及外戚等來居住。名為替先帝守陵,實為強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漢代陵邑共有七座,其中以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最,稱“五陵”,后來詩文中常以五陵喻為一種豪門聚居之地,內(nèi)中子弟稱“五陵少年”。
     東漢于公元25年定都洛陽。都城內(nèi)有東西二宮,兩宮之間以閣道相通。文獻上記載東漢的宮室中有椒房、溫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說明建筑的進步,已然注意到居住條件的改善。漢代遺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有墓前的石闕、墓表、石享堂、石象生,如: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北京西郊東漢幽州書佐秦君墓表、山東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石享堂等。另外就是崖墓、磚石墓等中的明器、畫像磚、畫像石、壁畫等間接的建筑形象資料。石墓中的石制仿木構(gòu)件,顯示了一些漢代建筑信息,但因石與木性質(zhì)的不同,只能供參考。
     (四)三國(公元220-265年)
     此時期是東漢末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戰(zhàn)亂年代。位于河北臨漳縣的鄴城,原是齊桓公所置的城、后屬晉。三國時曹操以此為南征北戰(zhàn)的大本營,城市的建設具有新的格局,文獻上對此城記述頗多,城的面積為6.5平方公里,有中軸線,有明確的分區(qū),是中國第一座輪廓方正的都城。此城早已毀于兵燹,再加上漳河屢次泛濫,地上遺存已很少,有人認為它是隋唐長安城的藍本。
     (五)兩晉、南北朝(公元265—581年)
     此階段包括:西晉。五胡十六國、北魏(東魏一北齊,西魏一北周) 東晉、宋、齊、梁、陳
     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現(xiàn),是本時期建筑的成就。佛教雖然于西漢末年已傳人中國,但未興盛。直到此時,由于戰(zhàn)亂,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來世;帝王崇佛,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才得以大興。文獻記載:南朝佛寺有500余所,北朝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1350所。公元516年,北魏胡靈太后在洛陽建的永寧寺塔,是一座方形平面的9層木塔,高達40余丈,《洛陽伽藍記》對其描述甚詳?,F(xiàn)存的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4年(公元523年),是一座15層的密檐式塔,是我國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遺存中最早的一座。石窟寺自印度傳入,與中國開鑿崖墓技術結(jié)合,很快地得到推廣。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是最的三處。石窟中有許多反映當時建筑形象的雕刻,如塔、殿宇的屋頂、斗拱、柱等。在河北定興有一座北齊的義慈惠石柱、柱頂上有一座小殿,有梭柱、平直檐口、屋面瓦脊等建筑細部的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的重要資料。南朝僅存有陵墓,以地面上的石刻墓表及石象生辟邪較為出色。
     綜觀此階段歷時900余年,以漢代為高潮。中國建筑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到漢代已經(jīng)確立。木構(gòu)架體系、院落式布局等特點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學與藝術的傳入,以及中國社會中玄學的興起,建筑形象趨于雄渾而帶巧麗的風格。